发达地区健身行业陷入“中场衰退”
研究显示,健康行业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,因而对经济环境的敏感度格外高。在遭遇经济衰退时,人们首先要确保的是衣食住行等刚性支出,而其他预算则会被大幅压缩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,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,欧洲健康产业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超过了2个百分点,甚至低于1991年以前的水平。受此影响,欧洲各地的健身俱乐部皆处于收缩状态。而身为金融海啸发源地的美国,健身行业则更早进入衰退期,其标志性事件便是美国最大的健身俱乐部“倍力健身”(Bally Total Fitness)的倒下。在2007年以前的巅峰时期,倍力在全球拥有440个健身会所,而目前其只剩下了大约60个,期间一度还陷入了“破产保护”状态。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许只能说是压垮倍力的最后一根稻草,其更核心的问题是单一的业务模式及陷阱式销售模式。根据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披露,倍力长期通过某种诱骗的方式,促使会员签订3年期的合同,而且还拒绝会员取消合同。另外,倍力还通过诱导性的广告,只告诉消费者低廉的入会费,而不披露入会之后其他的高额费用,从而诱导消费者入会。2007年,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,倍力业务受阻,并由于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保护,此时其欠下的债务高达7.61亿美元(大部分是欠下会员的待退还会费),而其资产不足4亿美元,股价也从37美元的最高位一路下跌到0.37美元,最终被纽交所摘牌。随后,倍力出售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16个健身俱乐部。2008年2月28日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财务欺诈起诉倍力,指控其夸大了2001年的股东股本约18亿美元(超过340%),以及低估了2003年净亏损9080万美元(或845%)。2008年12月,倍力再次陷入破产保护。 2011年11月18日,倍力以1.53亿美元的价格,出售了分布于美国16个州的171个俱乐部给“LA健身”。2012年4月,其再次出售39个俱乐部。这两项交易完成之后,倍力手中仅剩余60个俱乐部,其中23个在纽约地区,6个在旧金山地区,7个在丹佛。跟倍力一样陷入不幸的,还有“亚历山大”健身俱乐部。这家占据中国台湾地区65%市场份额的健身连锁集团,于2008年初宣布停业。全盛时期,亚历山大每月的营业额达2.5亿新台币,并且进入上海开设了3家会所。但2007年下半年之后,随着台湾地区中产阶级的消费力萎缩,其月营业额跌至8000万新台币,处于入不敷出状态。后来即使通过出售中国内地的会所来补救台湾本部的亏损,也未能扭转局面。